用折减系数法计算,按长细比有折减系数。活荷载逐层降低,活荷载逐层降低,正确地说,结构有重要系数,荷载有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材料强度有设计值,某些工况下有折减系数,压杆稳定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安全可靠储备已纳入极限状态计算,由于压杆工作条件不同,出现一个稳定折减系数φ值,(1)公式法(ISO推荐):其中:D钢丝绳mm;静张力钢丝绳工程;c选择系数,最小直径毫米/;n安全系数,根据工作机构的工作水平而定;k钢丝绳捻度折减系数;ω钢丝绳的丰满系数;BR/>钢丝的公称抗拉强度N/mm2。
k是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值,一般破断拉力除以安全系数就是许用拉力。钢丝绳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两种方法之一。(1)公式法(ISO推荐):其中:D钢丝绳mm;静张力钢丝绳工程;c选择系数,最小直径毫米/;n安全系数,根据工作机构的工作水平而定;k钢丝绳捻度折减系数;ω钢丝绳的丰满系数;BR/>钢丝的公称抗拉强度N/mm2。
1,表4.1.1(2012荷载规范为5.1.1),第1~8项为不同功能的建筑,第9~12项为部分建筑。例如,居住建筑楼梯的折减系数应按第1项的规定采用。2.这个问题是前段时间问的。附属部分的减少与主要功能一致。否则,需要再改变参数调整一点点。
这有更多可支持的承载能力。你说的是支座抗震承载力降低吗?根据长细比有一个折减系数。其机理是压杆在反复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屈曲,屈曲后的承载力不能维持屈曲承载力(静力上可以认为屈曲承载力基本不随变形变化),而是会降低到一个值。这个折减系数就是要考虑这种影响(考虑压杆屈曲后的稳定承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第十版抗震规范在多层钢结构和钢结构厂房中采用了不同的折减系数(前者是计算公式,后者建议采用0.3)。
规范第5.1.2条的折减仅针对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5.3除非折减,否则不能折减。对于基础、墙和柱,截面以上的楼层数称为“楼层数”,而不是楼板数。GB中对楼层的定义应该理解为某一楼层的空间加上该空间的顶盖,算作‘1层’。表中活荷载按楼层减少,计算截面以上的楼层数不包括屋面层。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层”的问题。比如查18层墙柱,是指17层和18层之间的墙柱,查18层梁,是18层梁。
使用GB《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5.1.2时,应仔细区分该表的前提条件。对于19层、地下室2层的纯住宅建筑,计算地基(含基础)时,表中柱> 20处活荷载折减系数应为0.55;对于带2层地下室的19层纯住宅建筑,表中第9~20列地面某墙、柱轴压比应为0.60;对于19层、地下室2层的纯住宅建筑,计算地面18层的墙、柱时,表中2~3层的柱取0.85;
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和宽度b有关。当自振周期接近地震作用周期时,会发生共振,对建筑物产生较大影响,增加震害。顾名思义,自振周期结构的自振周期反映了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有关。具体来说,对于单自由度,只有一个周期,而对于多自由度,周期数与模型中使用的周期数相同,最大周期为基本周期。自振周期折减系数是设计的主要参考数据,由此计算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自振周期(以下简称计算周期)
7、您好,在看工程力学压杆稳定是,用折减系数法计算,不用再考虑安全系数吗...安全系数!上世纪三四十年前,安全系数法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正确的说,结构有重要系数,荷载有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材料强度有设计值,某些工况下有折减系数,压杆稳定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安全可靠储备已纳入极限状态计算,由于压杆工作条件不同,出现一个稳定折减系数φ值。